
我家的春节作文通用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家的春节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家的春节作文1腊月的初旬,就是春节的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家里的大人才放了假,就又要忙着泡腊八蒜了。他们把蒜头剥成白的蒜瓣儿,封进醋瓶儿里,等到除夕那一天吃饺子就拿它作佐餐的食品。小弟瞧见泡蒜,心里明白,便私自放了把白糖进去,要让它变糖醋蒜。大人忙得好像鞭抽的陀螺,哪有空教育他?小弟躲过一关,倒也暗自庆幸。
家里管得严,往年的压岁钱全被藏了起来,哪敢自己买零嘴玩物咧!我和小弟两个便用小计谋,逗得大人欢喜了,便牛皮糖儿般黏住大人要东西。大人们整日逛市场,把新衣服、鸡鸭鱼肉、对联鞭炮等新年物品预备齐全,好在过年时显得真像新年一样。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简直就是复制的除夕了。天一擦黑,鞭炮唱重奏似的砰砰地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快乐气氛。只是小弟的“加糖行动”要露底儿了。
过了小年,更是忙乱。家里每个人都洗一次澡,干干净净的好迎接新年;还要作一次大扫除,把床单被罩同窗帘浆洗一遍,白色地板擦得镜子般光亮,人影都照得见——当然,镜子比这个还要光亮。
除夕呢,热闹得不得了。妈妈在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爱喝酒的爸爸要预备酒,帮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抹得发亮的桌上来。门外要贴对联,“福”字倒着贴。在沙发上看电视播的晚会节目的小弟闻到香味,早馋得不行,立刻就要去坐在木椅上;可又舍不得节目,真是为难呢!——那鞭炮声是老早儿就响起来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吃年夜饭了。然后小弟自去睡觉,剩下三个人就预备着听新年的十二下钟了。
正月初一,要穿着新衣到亲戚家里拜年问好儿。或是在别家吃一顿中饭,跟别家小孩儿从上午玩到下午;或是在家里炖了鸡烧了鱼招待别人来吃中饭,大人们谈得兴起了,常常谈到下午三点钟左右。送走了客人,四个人就揉着眼躺在床上。这种情况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了。
“正月十五闹元宵。”很快,元宵节又到了。大街两边支满了小摊子,小摊子上有金鱼形状的玻璃灯,有双层的灯(谁知是玻璃的还是塑料的),里面点着小烛,橘黄的灯光,外面一层用笔勾了孙悟空打妖精的画像;有用红色纱制的一串小灯笼,里面有小灯泡;还有用银色的薄铁片做的汤圆儿一样的灯,里面有小铃和灯泡儿,一摇里面就叮叮响。卖汤圆儿的铺子上,花样儿更是多:有黑芝麻馅的,有白糖馅的,还有水果酱馅和巧克力馅的。还有现做元宵的哩!做倒不白做,引了一群人来,争着买去了。
一眨眼就到了正月二十七,放了四十多天假的小弟去幼儿园了,我也该去上学了。而爸爸妈妈又回讲台上,对着一屋子黑压压的脑袋讲大道理了。但是毕竟还没有到二月二,龙头还没有抬,春节的热闹气息依然不减的——四十多天没见同学朋友了,怎能不热闹呢!
瞧,这就是我们家里人循着老规矩过的春节,你家里又怎样过呢?——不如说说来大家听听吧。
我家的春节作文2自打记事以来,我印象中的春节无不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是每年一佳事。
从元旦过后,临近春节,我总能从寒风中嗅出一股“年味”,具体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这“年味”,但它总能引起我对春节的无限期盼。
对我来说,春节期间下雪是最好不过了。我觉得,雪不仅能增加节日气氛,还能使干燥到极致的空气稍微润上那么一点点。同时,像柳絮一样飘起的雪也让冬天的风景不至于那么索然无味。但对春运来说并不好,毕竟大人们是要考虑到路上交通问题。
春节终于来了。
关于对联,从小到大,我不曾参与过。都是站在门口,看大人们忙里忙外,还要往墙上糊对联。当时也不知道帮忙,只是单纯地觉得那上面的字棱角分明极为好看却又不失硬气。今年特别的是,关于对联,语文老师特别地安排与指导,让我们自己编写对联,因此我也趁机写了个对联,得到大家的啧啧称赞,小小地为自己得意了一把。
剪纸也是春节一大特色。纸大小不同,镂空形状千奇百怪,却又不失美感。将那巴掌大点儿的精致剪纸贴合在大人们擦得透亮的玻璃上,水晶般的玻璃,便锦上添花。如果春节当天天气晴朗,便有一缕缕阳光经过玻璃透进来,后又打在正对窗户的红木雕琢的茶几上,别有一番风味。
奶奶的剪纸技术出神入化。年近七旬的她拥有一双妙手,无论是剪纸、做衣服、扎花她都会,那手总是让我们这一辈羡慕不已。在旁边看着奶奶“工作”,有趣得很。春节家里的大部分饰物都是奶奶的杰作,别人走亲访客一来到我家,少不了赞美,心中的骄傲便油然而生。
过年我们家的压轴大戏便是在我们家举行的宴会。客人非常多,对于大人来说,那天是最难熬的一天,可谓是“累死人”,而小孩这一天是最轻松的,他们可以在大人最忙的时间悄悄溜出去玩,也可以躲在房间里。打眼望去,稍大点孩子去给父母帮忙的却不多,想必父母心里很失望吧。
而我,开始为了不让在厨房忙活的母亲失望,便帮着母亲把做好的饭菜端出去,后又把吃完的饭碟收回来,忙得不亦乐乎。而在厨房打下手的孩子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先一步尝到美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加入了做饭菜的行列,饭桌上一两道菜便是出自我手。
又是一年春节临近,心里打算放下一切繁琐的事务,去热切地感受这一年一次的佳节。
我家的春节作文3雨里,鞭炮声透过朦胧的雨雾,响彻千万家,雪里,鸣笛声穿过飘扬的雪花,洋溢新气氛;心里,叫喊声漫过激情的迷雾,透射地“过年啦!”
家乡的春节来得很早,当然,气氛也很浓,很重。在腊月开头,街上到处都有置办年货的身影,而年货的主要来源是受家乡的习俗的影响。家乡的习俗有很多,例如,扫尘、贴对联、守岁、吃年夜饭、放鞭炮和拜年等。过年前后吃的、玩的与喝的,可以让孩子们自由支配。而在我的家里,我最喜爱的则是扫尘,守岁和拜年。
过年时必定要做的是扫尘。扫尘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到三十一这几天。在我的家乡,一般都把这段时光叫“迎春日”,也叫做“扫尘日”。扫尘是一年年终的大扫除,据说大扫除可以消除这一年所有的晦气,使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换来好运。在扫尘这一天中,人们会拿出自己比较喜爱的东西擦洗,而我家则不然同,需要“全家总动员”。把家里的箱箱柜柜抬出去擦洗最后以焕然一新的面孔抬进来,进行它的新一个轮回之旅。这是我家的一楼的工作。而二楼的则更加有趣。一提、一泼、一拖、一扫就完全OK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扫完尘了之后,当然要在家中坐享其成了,接下来的便是通宵达旦的守岁。
守岁是在除夕晚上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到了晚上,望着电视机“发呆”,周围有家人陪伴,烤着炉火,吃着五谷杂粮或团圆饭,真是其乐融融。而就在此刻,耳边突然响起了“哧”的一声,接 ……此处隐藏8943个字……是从腊八开始的。每年腊八这天回到家时,我总会闻到熬腊八粥的香味。腊八粥的味道可真不错,粥里放了许多米和豆,就像是米和豆的大聚会一样。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泡进醋里,找个瓶子装起来,过年时吃饺子用。腊八蒜绿得晶莹,酸中透有一丝辣味,味道棒极了。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像是春节的“预演”一样。晚上,爸爸在家门口放一挂鞭炮,家里便有了年味。妈妈买回一些麻糖,又甜又黏,我只吃了一根儿,就黏得满嘴都是了。过了二十三,妈妈就忙着置办年货。给我买新衣服、新鞋,买鸡、鸭、鱼、肉及各种各样的菜,一大堆东西把冰箱塞得满满的。除了这些,妈妈还买了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把我高兴坏了。
一眨眼,便到了除夕。这一天晚上是要“守岁”的,不过夜里十二点不许睡觉。这一天下午开始,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包饺子,有说有笑的,非常祥和温馨。爸爸和我负责擀皮,妈妈负责包。我有模有样地擀着皮,心里却一直等着第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呢。香喷喷的饺子配上美味的腊八蒜,嘿,多棒!饺子包完了,妈妈去准备年夜饭,爸爸去贴对联。红红的对联往门上一贴,嗯,真气派。我闲着没事,就去看妈妈做年夜饭,哈,今年的年夜饭丰盛极了,虾、鱼、鸡等许多好吃的,馋的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吃团圆饭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汇报这一年来各自所取得的成绩。到了八点,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到了十二点,爸爸放了鞭炮。于是,欢乐的除夕就从鞭炮的“噼里啪啦”声中离去了。
正月初一、初二要到亲戚家拜年,我自然非常高兴,因为能领到许多压岁钱,还能吃到不少好吃的。下午,我则和妈妈上街游玩,去感受过年的气氛。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晚上,我和妈妈来到古城墙下,抬头望着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心里宁静而又温暖。月亮睁着它那双柔美的眼睛望着大地,是那么楚楚动人。回到院子里,我燃放了一只只小小的烟花,那烟花跳跃着,像个顽皮的孩子。我望着跳动的烟花,心里又燃起对新一年的希望与向往。
正月十五一过完,我家的春节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回想这一切,觉得它是那么短暂与美好。
我家的春节作文14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在家乡,春节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腊月三十的守夜,正月的拜年等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永远刻画在我的心里。
家乡的春节习俗并不复杂,除去那较为简单的仪式外,剩下的时间与空间里,皆是无尽的欢声与笑语。而那早已约定俗成的仪式中,也包含着对先祖的纪念,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土家人重情谊,过年之前,定要按长幼或远近给先祖们上坟,说是给先祖备“钱”买年货,而且祭祖时要按已故长辈的辈分高低来确定先后顺序上坟。上坟时要用标准的三叩首。上坟还只是第一道礼节,待到春节那一天,要在团年饭前摆上一桌“亡席”,还在桌下烧纸钱,说是让先祖们先享用,烧纸钱是给他们的拜年钱。
土家人住山区,山上天寒地冻的,所以在守夜时便有了围坐火堆的习俗。但凡是农家人,家里都有一间专烧柴的房子,多用于熏肉和取暖。我们常在祖母家守夜。每逢年关,祖母总是要准备许多木柴,特别是要找出一根大柴来充当守夜时的“火主”。
每当守岁之夜来临,夜幕袭来,祖母便会将一堆上好的引火物点燃,那淡黄色的火苗如金子般美丽,偏又是那么的热,让整个屋子里充满了热气。欢声笑语也随之解冻,随着火苗的不断跳跃,一些较细的木柴已经开始燃烧起来,而较粗的也渐渐冒出了青烟。有的木柴未干,则一头冒出了青烟,另一头开始渗出水珠,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由于祖母在一旁不断地吹火,一会儿,“火主”便燃了起来,火焰染上了一丝红色,映在祖母脸上,喜气洋洋的,映在我们脸上,也平添了一丝欢乐。农家讲究不生二次火,尤其是点燃后的岁火,更是马虎不得,徜若这“火主”不能一回点燃,那整个春节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火主”还得燃一夜,徜若中途断了火,那便象征这一家会断了香火,一年都没什么喜庆味儿了。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几乎同时打开大门,先迎一阵财神等吉神之后,再将鞭炮点燃,一时间,黑夜变白昼,万千鞭炮如同惊雷般振天撼地,数不尽的烟花在天空诞生,毁灭虽只有一瞬间,却如万千朵仙花,异草般美丽,在天空中争奇斗艳。
炮竹响起不过瞬间,结束也不过瞬间,但那新春的祝福,却送进了人们的心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的春节有着家乡的味道,正如那爆竹声后的春意,久久的回荡在我的心里。
我家的春节作文15春节是我们最快乐的节日,每个地方有不同的习俗。
我家在南方,按我家乡的老习俗,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下旬就开始了。“二十四,扫房日”寓示着过年正式拉开序幕,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扫房擦窗,清洗、凉晒被褥、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故又称“扫房”,“除尘”。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孩子们准备过年了,第一件大事是买好多好吃的零食,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有糖衣花生、麻枣、麻花、油酥糖,糖衣花生是由清一色白嫩嫩的糖壳包裹着精挑细选的花生,大小如杏,一口一个脆,又香又甜,一想到这儿口水就要流出来了;恐怕第二件事,就是买烟花爆竹了,各大店铺都摆满了各式烟花爆竹,可任我们随意挑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做各式各样好吃的菜肴,空气中弥漫着酒肉的香味。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墨迹未干的对联,窗户贴上了各色年画,在外地的人们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过一个团圆的除夕夜。这一夜,充满着团圆、和美、吉祥、如意!洋溢着不同于往常的喜庆氛围。
过了除夕就到了正月初一,掀开了春节的一大高潮。公鸡才叫头遍,家家户户都响起的“吡吡叭叭”的爆竹声,所有人都换上了崭新的衣裳,意味着新一年的喜庆、美好。这一天早上家家熬“初一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一起熬制的,这不是平常意义的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吃完初一粥,在爸妈的陪伴下走亲访友了,遇人便说“新年好”互相拜年,孩子们并不喜欢串门,但一想到能吃到好吃的各色零食和领压岁钱,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脚步。
在我家乡春节期间还常常会举行一些民俗活动,比如“走马灯”,是家乡老艺人用竹条扎成马形,再用各色纸糊好,一个队伍大概有八匹“马”,由小伙子打扮成赶马人,晚上到各家各户为大家祈福。孩子们每听到那锣鼓喧天,就会涌起一阵阵快乐。
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大小小的寺院都举办庙会,庙里摆放了各种贡品,最奇特的要数那“白米粿塔”了,层层而叠都是由白米粿做的,塔高有六十厘米,真佩服家乡老人的手艺啊,能让“白米粿塔”稳坐如山,据奶奶介绍庙会摆放“白米粿塔”寓意着希望子孙平平安安、步步高升。还有灯展,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快乐的日子总是很快过,是那样依依不舍。春节结束,是学生返校、大人回到工作岗位辛劳的开始。但不管怎样只要心中有企盼,企盼每年春节的祥和、团圆、美好,在外工作的游子就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