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通用7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那么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1张永党同志生于1976年7月,汉族,河南省滑县八里营乡人,毕业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参加公安工作,中共党员,三级警督警衔,任滑县公安局拘留所所长。3月18日14时许,张永党同志值班期间,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倒在办公室,经全力抢救无效以身殉职,英年37岁。
从警14年来,张永党同志从民警、派出所指导员、所长到拘留所所长,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走来,一直默默奋战在公安工作第一线,他没有义薄云天的壮举,没有豪迈的誓言,也没有显赫的功绩,有的只是一名公安监管民警的默默耕耘,辛勤劳作,多次受到市、县公安机关嘉奖和表彰。正是在日复一日的普通而又平凡的工作中,张永党同志用他10多年的从警生涯,毕起一生,实践了一名公安民警对平凡的超越。
去年4月份,张永党同志调任滑县拘留所所长,他以“务实、高效、廉洁、创新”的工作作风,与所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形成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每天,他面对的是违法人员,接触的是社会负面事件,所承担的责任和所面临的压力远远高于常人,但他从未退却,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始终甘守寂寞和清贫,牢记和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个人的模范行为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教育、感化、挽救了大批违法人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公安监管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夯实基础,以人为本,打造全新的监管环境。张永党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保护被拘留人员的合法权益,人道、文明地执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拘留所执法的真正目的。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做到管理军事化、生活人性化、教育学校化、环境花园化,以诚心换真心,促进被拘留人员改过自新。他根据被拘留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生活、学习、活动的需要,把拘留所合理划分为行政、生活、拘留三大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立了领导值班室、监控室、提询室、接待室、阅览室、医务室、心理辅导室、文体活动室、电教室、餐厅和劳动场所等,推行“人性化”管理。拘留区域安装了监控,建立被拘留人员报告、对讲、门禁、报警系统等,形成了技防与人防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双重管控,增强了对实时动态的发现控制能力,提高了安全系数。
张永党同志还坚持“外封闭、内开放,大拘束、小自由,所集中、室民主”的原则,推行亲情会见、亲情会餐和亲情电话制度,为被拘留人员家属提供方便,用天然的血缘关系、亲情的力量感召被拘留人员,缓解被拘人员精神压力,触及其内心世界,更有利于进行思想改造,促其改过,重塑自我。他注重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安装了监控系统,建立了每日督查制度,发布日常工作检查情况、指导意见和部署工作,监管民警及时记录拘室动态、被拘留人员违规等情况,掌握所情动态、了解工作部署,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他积极践行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被拘留人员合法权益,致力构建和谐拘留所。他严格落实所长接待日制度,每周周一专门抽出时间热情耐心解答被拘留人员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他制定了文明管理“五要五不准”:要尊重人格、不准使用侮辱性语言,要关心疾苦、不准置之不理,要平等对待、不准歧视和打骂,要照顾生活、不准虐待和体罚,要加强沟通交流、不准应付了事,始终坚持对被拘留人员在人格上尊重、思想上引导、感情上理解、生活上帮助,为经济困难的被拘留人员免费发放牙刷、毛巾等基本生活用品,定期对拘室、餐厅等场所进行消毒,夏季高温期为被拘人员发放预防中暑的药品和茶水,冬季寒冷期为被拘人员每天送上红糖姜汤水。严打高峰期,拘留所每天收押几十名被拘留人员,张永党所长仍要求坚持每周制定食谱,保证三餐热饭热菜,让被拘留人员吃熟、吃热、吃卫生、吃够定量,逢节假日改善伙食,24小时保障热水供给,定期组织被拘留人员洗澡,定期对拘舍和被褥进行消毒清洗,统一规范内务管理,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积极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每天对患病人员做到及时诊治,按时发放药品,当场监督服药,对所内无条件治疗的一律送到医院救治,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所,大病不耽搁。
被拘留人员赵某(女)血压稍高,张永党同志为她找来药物,每天送来开水,督促她按时服药。今年3月7日上午9时许,赵某突然感觉头疼。张永党随即安排所内医生为她进行检查,发现赵某病情不稳,于是迅速将其送到新滑医院救治。为照顾方便起见,张所长准许与赵某同拘室的刘某(女)一同前往。经CT拍片检查,医生初步诊断赵为脑梗塞。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当赵的家属赶到时,赵已静静的躺在安置好的病房内输着液体。刘某看到张所长为赵某挂号、缴费、拍片、联系病房等忙前忙后的身影,感动的说:“你们把被拘留人员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真让我出乎意外。”3月11日上午,刘某将一面上写“热心好民警”的锦旗送到张所长手中,于是所内洋溢着警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
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不断创出优异成绩。张永党同志任拘留所所长以来,他以“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精神为指导,带领全所民警积极配合全县“缉枪治爆”、“三春”行动和“四场攻坚战”,以确保监所安全为中心,以加强监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精心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多项规章制度,积极探索拘留所管理教育新模式,依法文明管理,使全所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一年时间里有三级拘留所跃升到国家二级拘留所,这里面,不知耗费了他多少精力和心血。
张永党同志以人文关怀为重点,以教育转化为突破,坚持系统化统筹、规范化管理、人性化关爱、多元化整合、社会化拓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转化尤其是社会帮教工作新路子,加强与政府其他各部门的协作,统筹兼顾各部门资源和工作优势,形成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教育挽救工作的最大效益化。工作中,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创新监所管理模式、确保监所安全等实践工作中,他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基本方针和“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执法理念,更新理念,不断摸索、大胆尝试不同的工作模式和管教方法,很快为拘留所工作树立了“管理、教育、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理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封闭、小开放”、“外紧内松”的拘留所管理新模式,创立了“分级管理、分类教育”的管教工作新机制梳理出了“管教结合、重在教育、立足转化”的教育工作新思路,把拘留所在服务和谐社会、服务经济建设中的目标定位为“打击、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阵地,教育、挽救轻微违法人员的特殊学校”。
……此处隐藏11983个字……参保企业对新的政策难以接受,开展养老保险和大病救助的统筹十分困难。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邹训海只得与同事一起下企业、进车间宣传社保政策,在与企业负责人交流沟通中,邹训海真正感觉到自己政策水平低、业务能力弱,无法说服企业参保。于是,邹训海坚持白天走访企业,晚上研学政策,逐项逐款学习,结合实际深刻领会,将重要政策内容牢记在心。在学习政策的同时,还向身边的老领导、老同志和业务能手虚心请教,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办事经验,在大家的耐心帮助下他熟练掌握了工作的流程,从一个业务新手逐步成长为政策熟、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每次收到新文件,每年拿到文件汇编,邹训海都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在他看来,这些文件就是落实社保制度的指引,是保障群众利益的指南,是服务好群众办理社会保险的“说明书”,“如果自己都吃不透文件、参不透政策,又怎么能真真正正为群众办理社保服务呢?”社保工作的繁杂琐碎,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十分紧张,上班时间基本没有时间学习,为了让业务烂熟于心,业余时间里他都坚持学习领导讲话、重要政策文件和文稿。
20多年来,邹训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踏踏实实地做好这项关乎群众生活的大事,尤其当他发现社保工作和人们的生活变得密切相关的时候,他觉得肩上的责任更大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保证离退休老人们的安全网”,“视离退休人员为亲生父母、视参保职工为兄弟姐妹”的服务观念在他的心里生根萌芽,邹训海全身心投入了社保工作,直到现在还服务在社保工作一线,“这就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责任。”成为邹训海处事格言。
业务:吃透政策服务民生
在同事的眼里,邹训海是个能人,他的脑海里装着一部关于黔江社保工作的百科大全书,“政策、文件、参保单位等都记得一清二楚”。2014年4月13日,发生的一件事也让同事们印象深刻,这天区局急需调用两名退休同志的社保资料,新接手的同志业务不熟查找困难,就请教于他,刚离开退管科的邹训海马上在办公QQ群里指点:“一定在企业退休人员中或军转干人员名单里”。果不其然,新同事从这两个文件里终于找到急需的资料。
“政策、文件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必须要理解、吃透”。邹训海认为,社保工作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适用人群多,仅仅靠对文件的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民,特别是养老保险,每个职工工龄、工种、退休年龄、缴纳年限等不一样,对应的养老金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文件、政策吃透,把政策直接对应第一个人头上。
2014年5月的一天,一位在退管科刚办完退休手续的企业职工拿着《退休待遇申请表》找到邹训海,要求给她讲解一下养老金计算标准和方法,她说:“我也知道你调离退管科2年了,现在退管科的同志也反复给我说,但是我怎么也不明白我只有这点退休工资,还是想你再给我讲这个计算过程,我只相信你!”正是邹训海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很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经验,他不厌其烦地逐条解释、讲解,终于让这位退休人员明白退休金总额的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她拉着邹训海的手,连声称赞“邹科长,你真是一位好干部,我下次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还会来咨询你。”
从单纯的养老保险,到现在的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老社保人”的邹训海,见证了黔江区社保工作的起步及发展历程。他说,“时代在变化,社保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这就更需要不断地自我充实,不断地学习政策适应新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
服务:让群众满意为己任
“作为一名社保工作人员,应当谨记自己肩负的重托,做好社会保险办理的服务工作”。多年来,黔江区人力社保局的干部职工,能感觉到邹训海的内心里迸发出一股强大力量和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他常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离退休人员和人民群众满意”。
1996年,原黔江县开始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基础工作。邹训海和同事们每天把各单位的人员基本信息花名册送到参保单位校对。“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只能用手工操作,加班加点也必须完成”,大量的修改任务落在了他的身上,正是他通宵达旦地工作,才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首次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对账单的建立、修改。
“离退休人员安居到哪里,社会化管理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近年为全区16000余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征地农转非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1460余万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做到了“一天不拖、一分不欠、一人不漏”,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党和国家为离退休人员提高的待遇政策,得到了广大离退休人员的真心称赞。
“服务态度热情、业务技能娴熟、专业知识全面”,这是同事及众多参保单位给他的一致评价。黔江卷烟厂劳资人员杨华容介绍,她与邹训海科长打交道已经有10多个年头,并亲切地称呼他为“海哥”。邹训海令我最感动的事很多,最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黔江区开展“五险合一”工作,黔江卷烟厂企业职工人数众多,数据庞杂,历史遗留问题多,且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出不得任何差错。“海哥”上班期间抽不开身,他就利用周末时间,主动到烟厂一笔一笔核对基础信息,查证关键数据,要不是“海哥”现场指导,是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黔江卷烟厂“缴费工资”申报工作。
如今的邹训海坐在社会服务大厅,身边的电话响个不停,到前台办事的人络绎不绝。他总是以笑脸迎接办事群众的咨询,把身边的事暂时搁置:“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优先服务群众,其它的事就留给晚上和周末做吧!”
2013年12月24日,黄溪乡社保所一位同志急冲冲地找到邹训海说“我们单位申报的电子报表出现错误,工作人员要求在提供的电脑上纠错,我本来对电脑操作都不太熟悉,现在看到那么多错误的地方,我更不知所措了,我们单位离县城远,来一趟不容易,麻烦你帮我修改处理,把件接了嘛。”邹训海考虑到业务经办人员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回去重新做后再来申报,于是就在自己的电脑上一边修改,一边耐心地给经办人员讲解,指出错误所在,要求下一次一定注意。如此繁杂的事例每天都会发生,邹训海每次总是帮助群众解燃眉之急,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接待,手把手地传授,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社保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办事群众知晓政策情况参差不齐,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理解社保工作背后的艰辛,抵触、埋怨、吵闹工作人员的情况时有发生。2013年的一天,舟白街道丛山村一位80高龄的老人找到邹训海,要求立即办理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邹训海和同事向老人讲政策、讲流程,最终劝服了老人等待消息,当时天快黑了没有回家的客车,邹训海便给老人递了100块钱叮嘱老人用于吃饭住宿。对于这件事,邹训海理解为“人民群众有疑问,是因为我们对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做得不够好,只要做好他的思想工作,解除他的疑虑,把政策落到实处,群众对我们是有信心的,是能够理解的”。
邹训海以热忱周到的服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2012年,他获得“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消息传回黔江,人社局全体干部职工为之骄傲。看!这就是我们的邹训海,我们的社保人始终坚持服务在社保工作最前沿赢得的荣誉。